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信息行业信息

外贸战略调整应走向贸易平衡

发布日期:2010/3/2 点击次数:2095

 

 

外贸战略需要来个大调整,从原来致力于出口转变为适度鼓励进口,从热衷于贸易顺差走向贸易平衡。这不是为了规避贸易摩擦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成为现阶段我国外贸的主基调。

外贸战略需要来个大调整,从原来致力于出口转变为适度鼓励进口,从热衷于贸易顺差走向贸易平衡。这不是为了规避贸易摩擦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成为现阶段我国外贸的主基调。

2009年中国外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磨难。首先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额从持续7年年均25.9%的增速变为下跌13.9%。其次是国际贸易摩擦白热化,这年我国遭遇了116起贸易调查,涉案金额超过167亿美元。从纺织服装、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到钢铁制品,所涉品类越来越多,案值越来越大。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国际上70%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

高达60%以上的外贸依存度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西方经济完全摆脱危机尚待时日,对中国的产品需求不会很快释放,且受本国生产就业等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将在相当一段时期盛行。

由此看来,我们要把眼光转入国内,外贸战略需要来个大调整,从原来致力于出口转变为适度鼓励进口,从热衷于贸易顺差走向贸易平衡。这不是为了规避贸易摩擦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成为现阶段我国外贸的主基调。其意义在于,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承担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义务,同时,我们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强国富民,造福于人民。

一、我国的外贸战略应致力于贸易平衡

我国对外贸易30年来得以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的迅速崛起。而经济的崛起初期又恰恰赶上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重组的浪潮。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将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的加工环节进行梯度转移,我国抓住这一时机,大力推进以“出口导向”为目标的加工贸易,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各类产品出口基地。

很明显,我国的外贸战略受传统的重商主义影响比较大。重商主义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所能获得的财富。到了凯恩斯那里,更是创立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极力鼓吹贸易顺差,强调贸易顺差有利于增加国民收入,并提出应尽力扩大出口。

其实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或者说只能适应某个时段。国际贸易理论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所做的论述,要综合起来吸纳。比如亚当·斯密提出的国际分工“绝对成本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都从本质上阐明国际贸易产生的根由,正是由于国际分工使商品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形成比较优势,商品输出才有可能,才会对贸易双方都有利。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集中生产有利商品用于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

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悟出:第一,国际贸易基于交易方的共同利益,只有彼此都有利,交易才有可能;第二,输出商品是本国的强势产品,而强势产品则是自身综合要素的体现;第三,国际贸易强化了国际分工和要素流动。对每一个单体来说,既有自身的强项,也有自身的弱项,表现为前者的输出,后者的输入,输出与输入互为依存、互相促进,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第四,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要素的最佳配置,加大财富效应,服务全人类。

由此审视,我国的外贸战略已经到了一个迫切需要调整的关口了。建立在资源和廉价密集性劳动力比较优势上的粗放式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

我们已经拥有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储备额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我国外贸出口1.2万亿美元,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出现巨额贸易顺差。我们已经完成了强国进程中的财富积累阶段,我们完全有条件实施外贸战略的转型,通过鼓励进口来培育和形成新的要素优势,既平衡国际收支,减少贸易摩擦,促进世界经济,又稳定国内经济,消除通胀隐患,进一步提升壮大自己,赢得世界地位。

按照国际贸易优势互补的原则,我国的进口首选在我国的缺项、弱项或短板,进口先进技术和发展国民经济所必需的成套设备,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生产率的提高。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是一项长期任务,目前应做到:引进技术更强调核心技术,引进设备尽可能是关键设备,诸如电子、信息、航天、生物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等先导产业发展所需技术与设备的引进,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技术与设备的引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所需技术与设备的引进,以及农业现代化所需技术与设备的引进等等。

出于贸易安全和宏观战略的考虑,我们出口资源类产品的外贸方向也将转变为能源、资源类大宗商品的进口。尤其要提及的是,我们应该扩大消费品的进口。以往的进口商品集中于工业用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开始注重消费品,增加可供选择的品种种类,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有效地促进消费升级,同时,带动和刺激国内企业对新消费品的跟进和生产,刺激厂商更加重视生产质量,提升标准,使进口消费品的过程成为替代生产的前奏。

二、上海应建立进口商品中心

上海正在致力于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也正在轰轰烈烈地迎接世博会的召开,更应该抓住时代机遇,将进口商品中心视作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一环来打造。

在上海筹建进口商品中心,是新形势下国家外贸战略调整的需要,是我国最前沿最富裕地带消费能级提升的市场需要,是刺激内需、促进国内产品上质量上台阶的发展需要,是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构建以上海为支点的“一个枢纽,两个扇面”海内外商品大流通体系的核心工程。上海具有传统的外贸优势,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空港和深水港,具有长三角的依托和长江流域的辐射,上海正在成为国际大都市和世界聚焦点,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这些都为进口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进口商品中心的框架体系,主要由三方面所组成:

1、进口商品流通中心。进口中心为进口产品提供一个交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汇聚着世界各国的经典商品和地方民族特色产品,通过展示、博览、看样、下单、预定、采购、贸易洽谈、电子商务等各种方式,实现海外商品在本土的大规模交易和大批量流通。这是进口中心的主要职能。

2、进口商品信息中心。通过进口商品的大规模交易和大批量流通,形成相关商品的供需、交易、价格、走势、市场反馈、消费者动向、新产品开发、流行发布、品牌介绍、人才交流、专业培训等各种商品信息舆情的汇聚发布中心。信息中心将逐步编制“进口商品上海指数”,及时监控和预测进口商品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趋势,为政府对国际货物向中国输出的宏观走向分析和判断提供数据支持。

3、进口商品服务中心。进口商品服务中心包括监管服务、功能延伸服务和综合配套服务三方面内容。监管服务主要是海关、商检、工商、税务、口岸、外贸、营运、物业等管理机构和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以便利化为原则,整合涉及商品进口的相关管理机构,推行进口商品的“一站式”服务,创造一个优质、高效、诚信、有序的经营环境。

三、进口商品中心的平台搭建

进口中心要依托实体平台来履行它的使命,这个平台将利用优势的区位和良好的交通条件,围绕进口主体功能,形成多种辅助配套功能的交汇,实现各种贸易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要素的最佳利用,聚合相关职能监管机构和多元经济体,当然,也离不开一个设施先进、运营高效、规模宏大并具有良好配套环境的操作性载体。

我们认为,浦东新区是建设进口中心平台的最佳区域,它具有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战略效应和实践基础,具有新近合并了南汇区的空间扩展优势。具体选址可在沿海一带黄金轴线上,形成外高桥保税区、浦东空港区、深水港城区“三点一线”呼应、联动发展的功能区块。

外高桥保税区经过十多年的运营,已经在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出口加工三大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要充分利用保税仓储的优势,大力发展分拨转口贸易,并通过专门通道连接国内的相关区域,构成进口网络。

中部的空港区块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依托。该机场已跻身我国三大空港之一,通航航空公司已达60多家,航线覆盖160多个国内外城市(地区)。按照设计能力,可逐步达到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20万吨的世界第一水准。该区块的进口中心可在机场周边的机场镇、祝桥镇、惠南镇等地展开。

洋山深水港则连接临港新城,利用海港口岸优势和新建港城的宽阔空间,大力发展资源能源类大宗商品的进口,建立商品储备中心,同时在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分拨加工、中转贸易等方面建立独特的优势。

来源:文汇报